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章夜宴欢 (第2/9页)
着,起得身来,她的眸华再望了一眼窗外,那女子正手里捧了一堆雪,拖着轩辕聿一并在堆另外一个雪人。 那个雪人,好小。 应该是个孩子吧。 做为嫔妃,谁都会想要一个孩子吧。毕竟,那是一种依傍。 她略略有些出神,就在此时,那大雪人上的红绡绫被风吹拂起,那女子雀跃地蹦起来,而,轩辕聿怕她再次滑倒,揽住她纤细的腰,她够住那红绡绫时,旦看到,那耀眼的红把她和轩辕聿一并笼了起来。 随后,轩辕聿颀长的身姿就俯了下去,就这样,俯了下去。 夕颜移转眸华间,轻声: “关了窗罢,本宫试一下明晚的礼衣。” 窗外的恩爱深浓,她却突然不想再看。 是怕勾起一些不该有的思绪,还是会衬出这一殿的萧索呢? 天永十年正月廿六,巽帝轩辕聿为夜帝百里南饯行设宴于凤仪临水汀。 与席的除了巽朝的重臣,亦包括夜国的使臣。 而夕颜会随轩辕聿一并出席。 夕颜所着的礼衣依旧是雪色的,只是,这抹雪色里,用银丝勾勒出朵朵夕颜花。 是的,夕颜花。 可,她并未再用那枝夕颜簪花。 因为,她想,她或许知道,这枚簪花究竟是怎么回事了。 所以,她不会再用。 哪怕,这是慕湮最后一次予她的礼物,却因了那人,实际这份礼物,带着别样的意味。 但,彼时的她,并不知晓。 才醸就如今的阴差阳错。 念及此,她只能淡淡一笑,带着些许苍茫的味道。一笑间,发髻只梳望仙九髻,高髻下,她的容颜与进宫前并无两样,虽经过一场风寒,不过下颔略尖而已。 可,她知道,一切,再回不去了。 纳兰府,无忧无虑,恣情快乐的纳兰夕颜,不会有了。 蒙上半幅同色面纱,起身,上肩辇,往凤仪临水汀而去。 甫到凤仪临水汀,轩辕聿的御辇方缓缓行来。 她早下得辇,叩拜如仪。 馨香味袭来时,那抹明黄出现在她低垂的眸底。 离秋说过,这种馨香,叫龙涎香,是帝君所专用。 有很多东西,都为他一人所专用。 包括,这后宫,加上今年所选入的十四名美人,如今已有的三十八位嫔妃。 即位十年,三十八位嫔妃,并不算多,因为,每年,都会有嫔妃死去,虽然,每年都会有选秀。 可,活得过两年的嫔妃很少,活得过五年的嫔妃更少,能活过十年的,不过俩位。 其中一位就是这宫内唯一诞有公主的周昭仪,以及一名被废入冷宫的莞才人。 禁宫的残忍,由此可见一斑。 而她,没有路可退了。 就象现在,随着轩辕聿极淡的免礼声,她抬起螓首,阳光洒下的金色晖华映于她的姣美的脸上,亦带出她盈盈的笑意。 轩辕聿原本含着冰冷的眸子,随着她这一笑,稍滞了一滞,她看到,他漆黑的瞳眸后,那抹幽蓝的光泽,依旧是那样清晰,这抹清晰里,她知道,必是化不去的寒魄。 只那寒魄,她纵能看懂,却是不能去触及的。 能触及的,也惟有他朝她递来的手。 她搭上他的手心。 这是,他和她第一次执手相携。 不过,全是因着礼仪的的需要。 不过如此。 他牵着她的手,向凤仪临水汀步去,一众的宫人,簇拥在他们身后,黄澄澄的华盖,笼于她的头顶,也遮去那冬日的暖阳,在她脸上,投下些许的阴影。 而,这些阴影,怎抵得过她心底的呢? 凤仪临水汀,建于宫内的凤仪湖上,分上下两进,两进各建有一座气宇轩昂的水榭,两进的水榭间,则由一座玉石桥相连。 下进的水榭内,此时,早坐了一众臣子,随着御驾抵达,纷纷叩跪行礼,而轩辕聿牵着她的手,从玉石桥上走过。 她跟着他的步子,始终落后他半肩,并不越前。她略侧眸,能看到他的脸微微昂着,漠然、雍容。 但,不过一瞥,她便将脸低下。 直到走上九层台阶,来到临湖的上进,他松开她的手,早有太监尖利的嗓子在她耳边响起: “夜国国君驾到!” 她返身,长长的曳地裙摆,在地上旋过一道完美的弧度,弧度尽处,她微抬的眸华,看到,垂挂着明黄帐幔的那端,玉石桥上。 翩翩走来的夜帝。 身着一袭烟水蓝袍裳的夜帝。 他的眼睛蕴涵着最明莹的光华,风将他的袍角吹扬起,他就那么飘逸若仙的走来。 若说,轩辕聿俊美无俦,那么,绝代风华用在夜帝身上,也是不为过的。 是的,他虽是一名男子,却当得起这四个字,绝代风华。 夜帝百里南行至水榭内,夕颜低垂螓首,施施然地福身行礼。 这礼不过是象征性的意味,她却是不用说一句话的。 源于,百里南的身份,也是一国之帝。 还是一个,容貌可称得上,‘风华绝代’四字的帝王。 一个男人,若他的容貌,仅让她与这四个字关联起来,那么,她接下来的联想,就只有两个字:妖孽。 太美的男人,在她的心里只会和妖孽有关。 虽然,她十三载的人生,并没有见过太多的男子,可,这妖孽一说,却是府中伺候母亲,资格最老的容嬷嬷曾经教诲于她的。 对于这样的男子,敬而远之,是不错的选择。 那么,如今,阴差阳错地,她成为轩辕聿的嫔妃,是否该庆幸呢? 这么想时,她连日来,阴暗的心,忽然,就看到了,那么一点点的晴霁之光。 就如同,今日明媚的阳光一般,这份明媚,也一并,融进她的眸底,灿烂于她面纱后的小脸上。 此时,轩辕聿玄黑的袖摆一拂,径直走到靠左侧的几案后坐定,他淡漠的声音旋即水榭内响起: “这几日,朕忙于金真族之事,确是怠慢了阿南。” 他只唤一声‘阿南’,她自知这声称呼后,所代表的是两位国君之间的熟稔。 而,百里南则同时入坐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