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 (第3/4页)
这里来,她同自己说过,无论怎么样,一定要读到毕业,只差两年,大不了天天搜书包。 做足功课,不管闲事,独来独往,饶是这样,一有什么风吹草动,第一个想到的,仍然是她。 邱雨把双腿交叉搁在桌上,她洗了头,正在掠头发,随口问:“把你开除了?”一边在指甲上搽上鲜红寇丹。 邱晴跳起来“我又没有错。” “人家相信吗?” “我不知道。” 两姐妹已浑忘昨夜打架的事。 “曾家把屋卖掉了你可知道?” 邱晴点点头“有发展商一直自龙津路开始到东头村道收购石屋改建。” 邱雨诧异地笑:“你知道的还真不少。” 这都是曾易生告诉她的。 “或许我们也可以把握这机会搬出去,”邱晴冲口而出“听说向东头村道的屋子售价最贵。” “出去,”邱雨诧异地看着meimei“到什么地方,干什么事,何以为生?” 邱晴辩道:“你不愿离开麦裕杰,你甘心在这里终老?” 只见邱雨跳起来“你有否想过母亲可走得动,可找得到葯。” 邱晴气馁。 “读书读得脑子都实了,”邱雨骂她“就想数典忘祖,你有本事大可马上走,没有人会留你。” 邱晴噤声。 “还愣在这里干什么,没有事做?” 邱晴连忙去打理家务。 她jiejie换过衣服,套上高跟鞋,蹬蹬蹬一路奔下狭窄的楼梯去。 朱家外婆过来说:“你们应当把母亲送到医院去治疗。” 邱晴平静地回答:“她不愿意死在医院里。” “也许会治得好。” 邱晴摇头“不,医生亲口同我俩说,只余半年时间。” “可能…” 邱晴取饼架上一帧照片“你看她以前多漂亮。” 老人一下子就被邱晴拨转话题“是呀,比你们两姐妹俏丽得多,当年一出场人人目不转睛。” “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?” “有二十年了,那时城寨可真热闹,光明街整夜车水马龙。” “听说我母亲独自进来找生活。” “已经带着你jiejie,抱在手里,几个月大,后来交给我抚养。” “你呢,外婆,你在这里住了多久?” “我民国初年已经住在这里。” “那时人头可挤?” “已经有百余人家,大概二三千人口,没有水喉,在大井打水喝。” 邱晴耳聪目明,听到有脚步声,抬起头来。 她站起擦掉手上肥皂去开门。 门外站着一个中年男人,邱晴喊一声“爹”迎他入屋。 朱家外婆连忙躲入房中。 那中年人穿一件花衬衫一条短裤,头发剪得极短,沿额角一圈因长期需戴帽子,压成一道轨迹,不穿制服,明眼人看得出他干的是哪一行。 他温和地说:“坐下,我有话同你说。” 邱晴暗叫不妙,这些日子来恁地多事。 她静静等他开口。 “邱晴,我并不是你生父。”他似有点难为情。 “我知道。” “我常想,我亲生孩子有你一半懂事就好了。” 邱晴微笑。 “我认识你母亲的时候,你才三岁。”他停一停“你姐,不肯叫我,你却一开口就叫爹。” 邱晴记得这件事。 她几乎救了母亲,这一声使中年男人下了台,顺手抱起她,从此以后,她一直没改口,叫他爹。 他感喟地说:“转眼间十余年。” 他不是来叙旧的,邱晴一直微笑,静心等他纳入正题。 他终于说:“我是来道别的。” 邱晴收敛了笑意,惊疑地看着他。 “我不能再照顾你们了。” 邱晴把身子趋向前,压低喉咙“可是你家里不让你来?” “不,他们一向管不到我。” 邱晴皱起眉头“那是为什么呢?” 他低声说:“我已经辞职,很快要离开本市。” “你要移民?” 他抬起头,看着天花板,叹口气。 在邱晴的印象中,他一向是个深藏不露、胸有成竹的人,此刻看到他眼中闪烁着彷徨之意,令邱晴大惑不解。 过了很久很久,他问邱晴:“你有没有留意本港新闻?” “有,社会科规定我们读新闻写笔记。” “那前两日,你读过葛柏总警司潜逃的新闻吧?” 邱晴一怔,抬起眼。 中年男人看到她年轻明亮的眸子,不禁转过头去“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将要成立,你明白吗?” 邱晴马上点点头,她全神贯注地听着他说的每一句话。 “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。” 可是到底还是个孩子,邱晴问:“我们以后怎么样见面?” “我想这要看缘分了。”他苦笑。 邱晴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,母亲以及她们两姐妹很快就要落单,她不由得紧张起来,握紧双手。 他掏出一只牛皮纸信封,放在桌子上。 “以后如果有人要问及我,记住,你不认识我,从来没有见过我。” 邱晴落下泪来,一边把信封揣在怀里。 “好好照顾你母亲,她的葯我仍派人送来。” 邱晴追到门前“你今天就走?” 他不置可否,开了门下楼梯,邱晴追在他身后,木楼梯长且狭,一盏二十五瓦的电灯又失灵,灰黯,如黄泉路,追到一半,邱晴识趣地止步。 中年男子发觉身后的脚步声停让,又转过头来看,邱晴这才急急走到他身边,看他还有什么吩咐。 他什么话都没有说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