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九章 (第7/8页)
旧大衣,去何家做客。 王德晶出来招呼她:“四柱在上海,有什么事我可以马上打电话给他。” “无事无事,王小姐你太客气,我来看看可需帮手。” “不敢麻烦你,现在孩子们很会照顾自己,我稍为跟一跟就可。”看情形不用闹保姆荒了。 “开学了吧?” “是,司机已回来销假。” “那一切已上轨道。” 王德晶笑“马利返乡,不再续约,新家务助理还在学习,孩子们想念你的上海菜。” “我的手工十分粗糙。” “石子你真谦虚,对了,有一件事想请教,我在地库杂物房找到一块铜牌,上面有不易居三字,那是什么意思,你以前可见过这牌?” 石子一愣,马上反问:“不易居?”最好不发表意见。 “是呀,多怪。” “嗳,是有点奇怪,会不会是谁有感而发,指这个都会不好住?” “不好住?不会吧,”王德晶笑“风和日丽,山明水秀,鸟语花香,还有,人情奇佳,物价又相宜,这是个乐园,我都住得不愿走了。” 石子莞尔,由此可知,各人命运不同,各人感受也不一样,王德晶并不觉得什么地方不好住。 她告辞。 “石子等一等。” 王德晶上楼去,半晌下来,手中搭着件大衣。 “石子,你若不嫌弃,我送你一件衣服,我买大了,不合身,搁着也是浪费。” 石子微笑,这是借口,想必是觉得她身上衣服破旧,故慷慨赠衣,一看,样子呢料都十分适合,便大方说:“那我不客气了。” 这时司机接孩子们放学返来,石子与他们寒暄数句。 王德晶吩咐司机:“阿朗,你下班吧,顺带送石子回去。” 如此周到,孩子们总算有福。 没想到年轻的王德晶这样会做人,何四柱的眼光真不赖。生意人多数有此类灵感。 当下石子向司机点点头“麻烦你了阿朗。” 那司机转过头来,与石子一照脸,呆住了,那么秀丽的面孔! 半晌,他拉开后座车门“请。” 石子笑“我坐你旁边得了。” 司机受宠若惊。 途中,他自我介绍:“我叫潘国朗,移民已有六年,未婚,与父母同住,有一弟一妹。” 石子见他自动报上身世,不敢怠慢,微笑地问:“父母还习惯此地生活吗?” “他们在素里开菜场,种的瓜果蔬菜又大又好,几时来参观?” “那多好,”石子有点意外“你不帮家里忙?” “我妈也时常咕哝,弟妹老挂住读书,我懒,早上起不来,他们被逼请印度籍工人打工,言语不通,辛苦得不得了。” 石子说:“那你得考虑回菜场帮手。” 阿朗搔搔头“你也那么说?” 石子微笑“黎明即起,到菜田里看日出呼吸新鲜空气,应是享受呵。” “我从来没那么想过。” “一日之计在于晨,我习惯早睡早起,像乡下人。” “也许,本周末我会到田里去看看。” 石子忽然好奇“我也想去。”她从来没到过农场。 阿朗大喜“你肯赏脸?” “从这里出发,开车到素里要一小时左右,清晨四时好起来了。” 阿朗愁眉苦脸“我就最怕天未亮起床。” 石子笑。 阿朗看着石子闪亮的眼睛,有美相伴,滋味又大不相同吧“星期六清晨四点半我在这里等。” “别迟到。” “怎么敢。” 石子下车,向他挥挥手。 她把王德晶送的大衣挂起来,洗把脸。 将来势必没有这样用不尽的体力了,这个时候叫她去打老虎她也能追三条街。 这真稀奇,有力气的时候力气多数不值钱,力气有价值之际说不定又没力气了。 听说祖母健康地活到八十三岁,最后一日还写日记,石子希望也有那样的寿命。 自图书馆出来,看到街角有一少女拉小提琴讨钱,她走过去,因为她拉的是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》。 那少女朝同胞点点头。 石子掏出十块钱放在琴盒里。 女孩朝她点点头。 琴音里没有太多凄酸之感,大概是因为年纪轻,不懂得。 石子把外套拉严一点,走回公寓。 她用微波炉煮了一杯罐头汤,做了三文治,便忙着吃起来,一边翻阅笔记,直到时间差不多,直赴福临门。 老陈发薪水,石子发觉加了两成有多。 她大吃一惊,以前区姑娘加薪水只加五巴仙之类,新老板阔绰得多,由此可知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。 石子焉会出声,多那百多元她荷包不知可多宽爽。 那日招呼客人,她特别落力。 老陈打算大展鸿图,为侍应生做新制服,与新台布配成一套。 石子没有意见,别的同事则说:“千万别是旗袍,穿着旗袍不好走路。” “这倒是真的,最方便是小围裙与白衬衫。” 老陈很幽默“我穿裙子不好看。” 石子忍不住搭住老陈的肩膊“为了你,大家陪你穿小凤仙装。” 大家哄然大笑,以致有客人进来,大感诧异:这间唐人餐馆的侍应为何如此好笑容? 周末,石子拨好闹钟,四时起来,伸一个懒腰,梳洗完毕,做了一个暖壶的可可,往窗外一看,发觉潘国朗已经在楼下等她,看到倩影,朝她招手。 这小子,终于在清晨起床。 石子穿得很暖,背上背包,锁好门,下楼去。 潘国朗朝她点头“早。” “没迟到,很好哇。” 潘国朗一味笑,替她开车门。 石子忽然停住脚步“你昨夜没睡?” 阿潘笑而不答。 被石子猜中了。 坐在车上,石子斟一杯可可给他。 清晨公路上没车,交通畅顺,沿途观景,十分愉快。 “去过美国没有?到了白石,两国边境很近。” “从没有。” “想去吗,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