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七章瓮中鳖里的一盆夹竹桃 (第2/4页)
她能嫁到这么一个好老公真是羡慕死我了,老板娘听我这么一说,心里肯定美滋滋的,世上没有几个女人不喜欢听到别人赞她找了个好男人的,但我估计她还是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。” 萧云笑笑,轻声道:“不光她不明白,我也稀里糊涂的。” 苏楠眨眨媚眼,轻声道:“她当时就问我了,然后我就告诉她,‘本来呢,今天到这里义务送外卖是我心甘情愿的,不需要你们广记付酬劳,可老板却硬要按钟点给我发工资,我说如果让老板娘知道了怎么办,老板就说我用我的私房钱,她不会知道的。’就这些,没了,接下去的事情你也知道了。” 暗度陈仓。 萧云苦笑,这妖精尤物的攻心计谋让他见识到了“最毒妇人心”这句话的真谛。 红颜祸水,这也许是世人对美人的一种过分偏见,其实没这么可怕,因为红颜多薄命。 但聪明绝顶的红颜,即便薄命,也能让世界上的男人头痛欲裂。 萧云饮完这杯凉白开之后,就继续工作去了,耽搁了这么长时间,他必须快马加鞭了。 苏楠原本还想跟着去,但被萧云义正言辞拒绝了,只好呆在这里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。 阳光猛烈,大地欲焦。 萧云骑着车,穿梭于大街小巷、车潮人流,往来送着盒饭,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。 很苦,很累,但这个伟岸而坚毅的身影却从没有懈怠,从没有偷懒,从没有抱怨。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,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懂得生命,乃至于珍惜生命。 不了解生命的人,生命对他来说,是一种惩罚。 很多人就是为了逃避这种所谓的惩罚,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,留下亲人的泪水与唏嘘。 母亲曾告诉萧云,孩子,人生伟业的建立,不在能知,而在能行。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萧云行了多少路,而当你注意到他时,他早已在终点向你招手了。 他总是像田间的老黄牛,拖着一副沉重的犁,不等主人扬起手中鞭,就默默前行翻土。 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 这是宁州最后一个城中村,叫瓮中鳖,位于拱月区的中心地带,周围都是繁华商业区。 瓮中鳖的村口有一座小桥,桥头有一棵大榕树,夏天时,村里的人们就在树下纳凉。 只不过这里没有任何诗境,小桥下穿流而过的不是清清的河水,而是臭气熏天的污水。 由于环境差,瓮中鳖的房子大多数便宜,一房一厅400上下就可以搞定,不过是阳光永远无法照进房间的那种,进门的第一件事,就是开灯,但还是获得了许多外来租客的青睐,纷纷慕名而来。 若你在街上随便找个宁州人问问,世界上人口居住密度最大的地方在哪?估计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:瓮中鳖。没住过城中村,你就永远不会知道房子的密度可以达到多大。在这里,楼和楼之间只有手掌的距离,也即是传说中的“握手楼” 楼楼相握形成的小巷,深不见底,窄处不能伸展双臂。对于不知城中村为何物的人来说,这样黑乎乎的巷子像迷宫一样,总是让人有种莫名的恐惧。虽然阳光很少眷顾此地,但无形中却给予了瓮中鳖另外一个好处,冬暖夏凉,就像住在洞xue里一般。炎热的夏天给宁州带来持续高温,在外面写字楼里空调温度开到最低的时候,握手楼里却很阴凉,尤其是那些终年不见天日的楼层。 因为楼近,因为人多,所以当午夜来临,本应在宁静中睡去的时候,你却可以听到楼下夜归人走过的脚步声或三轮车滚过的声音;听到隔壁楼“碰”、“糊了”、“自摸”的麻将声;听到窗外某个人在用陕北或者川西的方言大声讲着电话;还能听到对面的小夫妻又在“嗯啊”zuo爱了… 瓮中鳖的人口川流不息,情况错综复杂,也就直接催生了一种昼伏夜出的行业。 城中村鸡多,是每个住过城中村的人都知道的。此鸡非彼鸡,指的是床上饱欲的鸡,而非桌上饱腹的鸡。瓮中鳖一条不过30米的小巷,就有近十家发廊,店里几个年轻的女郎打扮得十分性感,超短裙撩得极高,雪白而粉圆的大腿在阴暗的巷子里格外晃眼,胸口的两坨rou疙瘩也挤得快爆出来了,劣质香水洒很多,老远就可以闻到。 只要有谁多看几眼店里的人,这些小姐立马向你风情万种的招呼:大哥,要不要洗头? “洗头”这一名词,可是这个行业暗语来的。 在这样没有阳光的城中村,每天都有许多美好或罪恶的yu望,在黑暗里悄然滋长。 现在已经是下午时分了,村里的人不多,大概都出去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了。 萧云施施然地走在幽深的小巷里,轻车熟路,从缝隙中漏下的些许阳光,照亮着前程。 他下班后,就背起那个黑色小包从广记出来,换乘了几路公交,辗转来到这里。 苏楠还是戴着那顶遮住容颜的鸭舌帽,亦步亦趋地紧跟在萧云身后,迈的步子很谨慎,脸色显得有点苍白,额头也有汗水,一只小手还轻轻扣着他的衣角不放,双眸始终望着地下,这样的脏乱差环境让她感到心慌。 一路上,都有行人向这对奇异的男女组合投来狐疑揣测的眼神。 苏楠不经意间抬眸,轻轻瞥了眼身前这个孤寂却偏偏坚毅得让人不敢打扰的背影,腾起了另一个心思,这年轻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?似乎无论什么样的外部环境,他都可以适应,都可以这样从容面对,实在令人惊叹。 两人始终没有交谈,拐弯抹角地走进了一条店铺林立的内街,其中以粉灯发廊居多。 原本这条内街还略显冷清,但萧云一走进来,就好像带来了一束久违的阳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